【新华网】重走“东方马其诺防线”:七十年后的海风

日期:2015-08-19  发布人:  作者:  来源: 浏览量:2810
     

  新华网东宁8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丁铭 李建平 邹俭朴)身处中国北疆一个不靠海的县城,记者却感受到了太平洋夏季暖湿的海风。这便是侵华日军七十多年前修筑“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肇始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从这里开启了重走“东方马其诺防线”之旅。

  东宁县位于中俄交汇地带,站在界河——瑚布图河畔,便可望见对面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清清的河水,从这里流向俄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后,注入太平洋的日本海。县政府所在地东宁镇,是一座三面环山、有着海洋性气候特点的小县城。当地人告诉我们:“山那面就是日本海,海风翻过山就吹到我们这里。”

  与日本海隔山相望、同俄罗斯一水之隔,东宁县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因此,七十多年前,这里也成为侵华日军的战略要地,是其对垒苏联最理想的前哨阵地和进攻方向。日本关东军就是从这里开始修筑自诩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庞大军事筑垒,其在东宁县所修筑的要塞群称为东宁要塞。

  乘车从东宁镇出发约40分钟,记者便来到紧靠中俄界河的老爷岭。只见这里群山起伏,郁郁葱葱。如果不是东宁要塞博物馆研究员王宗仁指点,我们怎么也看不出东宁要塞遗址就隐藏其间。在他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崎岖山路、走到一处要塞遗址地下工事洞口,此时记者已汗浸衣衫。

  王宗仁向记者介绍了“东方马其诺防线”及东宁要塞的相关情况。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是指1934年至1945年间,侵华日军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和阿尔山近5000公里边境地带所修筑的十余处要塞(群),要塞群相加约1700公里,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此外,还包括数以千计的永久性地下仓库、电站、通信枢纽部、给水站等附属军事设施,大量二、三线一般阵地和野战阵地及军用机场、铁路与公路,其军事功能、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了二战前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

  东宁要塞是“东方马其诺防线”一期工程,始建于1934年6月,在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地域上,修建了由十多处要塞构成的要塞群,主体工程历时3年,其他工程一直延续到1945年。东宁要塞工程规模浩大,被当时侵华日军称为“东满永久要塞”,驻扎日军最多时达10多万兵力。1945年8月初,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后,这里的日军凭借要塞工事与苏军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战败投降。战后,苏军将大部分碉堡、炮台、洞口等工事炸毁。

  王宗仁说:“东宁要塞遗址现存有勋山、胜哄山、朝日山、三角山、北天山、南天山、十八盘等要塞,地上地下工事主要有甬道碉堡、炮台、隐蔽部、防坦克壕、战壕、交通壕等,是现存亚洲综合规模最大、最具典型意义的筑垒地域之一。如今,这里已建起东宁要塞历史博物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走进要塞遗址地下工事洞口,我们看到里面的筑垒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事内设置有指挥所、通信室、屯兵室、伙房、浴池、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的观测所、通风口和反击口等通道;工事中有许多处同地面暗堡相通,构成地下地上交叉火力网。

  从地下工事出来,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王宗仁的话仍在耳畔回响:“东宁要塞不但是日军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罪恶的见证。当年为了修筑要塞,日军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并将修筑核心工事的劳工屠杀;同时强征、骗征中朝两国妇女为慰安妇,为日军充当性奴隶。那时的东宁,是一座人间地狱;那时的日本海,吹来的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血雨腥风!”

  回到东宁镇已是夜晚时分,小城里灯火辉煌,夜市正浓,人们在这里吃烧烤、喝啤酒,经营着各式适用的小商品,推销着从东宁口岸进来的俄罗斯商品,尽情地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今天的东宁县,已成为一个繁荣兴旺、和平发展的对外开放口岸。

  我们徜徉在横穿城区的绥芬河畔,再一次感受到日本海吹来的海风。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后和平的海风!我们不会忘记七十年前那场血雨腥风,也更珍惜我们用无数牺牲换来的和平发展的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