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的提案

林晓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局将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宣传力度。按照《牡丹江市“新民居、新家园、新风尚”主题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3月31日,东宁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制定下发了《东宁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整治范围、治理内容、治理标准、保障措施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会后六个镇相继召开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专项会议,并结合实际对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同时制定本镇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村。近期,我局将协调各镇和相关部门要在加大《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市新闻单位要制定宣传方案,开设专栏、专题和互动热线,及时报道整治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好的做法、典型和经验,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开设曝光台,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农村环境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推进活动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对村镇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步骤、有重点地规范建设村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村镇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建设,乡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保洁员,配备车辆,定期收运各居民点的垃圾。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村庄可进行集中处理,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重点解决好农村畜牧养殖场(点)的污水处理问题。三是、推行县域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三、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平整、硬化道路,强化路面保洁,疏通边沟,清理草堆、粪堆、垃圾堆,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规范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处置,加大白色垃圾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开展秸秆还田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二是强化铁路、公路、河流沟渠沿线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全面清理公路沿线非法广告和标志、标语。对饮用水源地开展“一源一策”治理,实施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场所,统一组织开展季节性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加强病媒生物日常防制,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三是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鼓励农民回收农用地膜,减少白色污染。四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合理划定养殖区域,限期关闭、搬迁离居民区近和居民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已投产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限期整改,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依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法查处。

四、启动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垃圾处理只有新城子沟村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其余镇村绝大部分采取集中堆放、坑内填埋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今年3月份,市委孙书记主持会议专题听取了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把城市与农村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就是要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问题。下步,市相关部门将针对乡镇驻地、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要节点进行全面的垃圾清理,先期重点在东宁镇和三岔口镇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建设包括垃圾处理站等工程在内的项目,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农村垃圾堆放无序问题。此外,针对农村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染环境问题,东宁市加大力度推广规模饲养,利用沼气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生粪变熟粪循环利用。截至目前,全市21个100头左右的小型养殖厂及4个5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厂均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为改善农村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进一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一是继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现有工程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和供水保证率。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统筹解决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监测能力建设,切实落实饮水消毒卫生措施,建立健全供水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

六、继续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一是加快实施农村改厕,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公共场所、集贸市场、旅游景区(点)、公路沿线等区域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工作。三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农民使用卫生厕所,建立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