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盈枝。近日,由市供销联社食用菌研发中心、东宁援边工作队、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共同合作研发种植的赤松茸喜获丰收,迎来了采摘季,这标志着我市首次尝试人工种植赤松茸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为今后赤松茸的普及推广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晨光微暖,清风习习。早上6点30分,食用菌研发中心和东宁援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便开始忙碌起来,今天已是赤松茸采摘的第三天,但大家丝毫不敢松懈,纷纷抢抓采摘黄金时间。在林下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援边工作队队员、黑龙江大学副教授曾伟民正在为工作人员讲解采摘技巧,并进行现场指导。一个个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赤松茸,犹如雨后春笋般从地下"冒了"出来,白色菌杆顶起圆润饱满的酒红色菌盖,像一朵朵圆鼓鼓的小伞,有的已经"冲破"束缚挺直的感受阳光雨露,而有的则是"躲在"草木下悄悄的"窥探"世界。工作人员穿梭其中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装箱,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赤松茸又称红松茸、大球盖菇,营养丰富,肉质滑嫩,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糖类、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护肝,养肾,抗氧化,预防冠心病等保健功能。今年年初,市供销联社食用菌研发中心和东宁援边工作队立足于我市实际情况,尝试用黑木耳菌糠、玉米芯、秸秆为主要基质开展大球盖菇栽培实验研究。
据了解,人工培育种植赤松茸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经济效益却十分可观。平均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亩产值可达2万元以上,每亩净收入6千到1万元。
种植过赤松茸的黑木耳菌糠等农林废弃物会被有效降解,进而转化成有机肥,可直接还田利用,实现绿色循环。除林下小规模种植外,我市还尝试遮阳网下大地小规模种植、大棚可移动盆式小规模栽培等模式,为将来发展以黑木耳菌糠为基质栽培赤松茸的产业提供经验方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助力东宁食用菌(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