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心的使者

日期:1970-01-01  发布人:  作者:  来源: 浏览量:4490
     

  她是汶川地震中“敬礼娃娃”郎铮的爱心妈妈,四川省北川县小坝乡中心小学全校763个孩子,曾经用整齐响亮的歌声欢迎这位在当地早已知名的“爱心妈妈”;2010年,她成为牡丹江市贫困学生刘喜洋的“妈妈”,截至目前,她已经是768个孩子的“爱心妈妈”;她是郭明义爱心团队黑龙江东宁红豆分队队长,带领更多的爱心志愿者在东宁的学校、驻地部队、敬老院奉献爱心……她就是东宁县城区党工委妇联主席王贵芬。
在东宁县,王贵芬这个人可谓家喻户晓,提起她,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人们都会亲切地称她“爱心妈妈”王贵芬。多年来,她一直秉承“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念,将志愿服务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用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多名农村贫困学生,尽自己所能,用爱心温暖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无私付出——源于生活的爱心之举
  王贵芬说:“姑娘,你过去取一张宣传单!”休息日里,一位老人拿着厚厚的一叠促销传单,在东宁县一家药店前发放。王贵芬看到很多行人不理会老人递过去的传单,就让女儿过去主动索要一张,之后又让老公去取,最后是自己。一家人取了三张同样的传单。老人只有发完这些传单才可以拿到工资,王贵芬这样做目的很简单,她想让老人快点完成工作。这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三口之家,与别人不同的是,这一家人心好,热心慈善。王贵芬出生在大肚川镇的一个干部家庭里,儿时家境较好。“那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给小伙伴,这么做也不是为了给老师看或者得三好学生荣誉,只觉得与大家分享很快乐,性格使然吧!”王贵芬如是梳理自己做慈善的心理逻辑。王贵芬的同学多数是农村孩子,王贵芬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辛、乡亲父老的朴实,在王贵芬幼小时的心里和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王贵芬看不了农村长大的苦孩子,看不了穷孩子为吃穿犯愁,更受不了农村娃为求学犯难。更大的改变是在与丈夫相识之后,“丈夫刘久利是农村长大的苦孩子,也看不了穷孩子为吃穿犯愁。”几年前,爱人说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小女孩,妈妈有精神障碍,爸爸年龄比较大,孩子没有衣服穿,王贵芬就把女儿穿不了的衣服、书包、鞋和200块钱,送到了孩子的手上,看到孩子正坐在破败不堪的家里学习的一刻,作为母亲的她,内心的怜爱与酸楚油然而生。从那时起,她时常关注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情况,用自己有限的工资,先后帮扶6名农村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她还经常和爱人到受助学生的家里去看望他们。女儿朵朵3岁时,上街看见地上有残疾的孩子和老人在乞讨,王贵芬就给孩子钱让她亲自送到乞讨者手里,“告诉她,人要有爱心。”王贵芬身上善良的天性,在大地震的时间段里集中爆发了。
  2008年5月13日凌晨,看到电视上的“敬礼娃娃”郎铮,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王贵芬下定决心:“小小年纪就懂得感恩,我要帮帮他!”她当即跑到商场买了两套儿童服装和一顶帽子,还买了一件中码年轻女性服装,几经辗转后终于交到了郎铮母亲吴晓红的手里。此后,她还多次为郎铮和在郎铮家里寄养的10岁女孩白晶莹邮寄衣服、学习用品,在儿童节王贵芬冒着大雨为灾区孩子购买了需要的玩具和小学生作文选等30多件礼物。为了能让孩子在“六一”节前收到礼物,她不惜花138元邮了特快专递,这是她个人从未舍得花过的“巨额”邮费。端午节为郎铮和郎铮所在医院的25名灾区儿童患者捐款、捐物。尔后,王贵芬的爱心行动越来越密集。汶川地震一年间,王贵芬除了利用电话、网络向灾区的孩子们表达爱心之外,并源源不断地给地震灾区儿童汇款,邮寄衣物、玩具、书本等学习生活用品。
  由于经常去邮局汇款、汇物,渐渐地身边的同事知道了王贵芬与“敬礼娃娃”郎铮一家和灾区儿童的感人故事。王贵芬纯真朴实、善良博爱的品行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她怀揣着东宁县计生局同事们自发捐献的6300元现金,带着自己精心选购的650元学习文具等物品,踏上了开往四川的列车。
  2009年5月11日,当全校763个孩子用整齐响亮的歌声欢迎她这位在当地早已知名的“爱心妈妈”时,王贵芬激动得热泪盈眶。从那一刻起,王贵芬就决定,她要永远做这763个孩子的爱心妈妈。随后的3天,王贵芬昼夜与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在小坝小学短短的三天,开心、幸福、感动……让王贵芬这个温暖的母亲终生难忘。
  临到离开绵阳的那天,王贵芬终于见到了刚刚参加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回来的小郎铮。已经明显长高长胖的小郎铮看到王贵芬,立刻飞扑到了她的怀里。紧紧相拥那一刻竟无语凝噎。由于在废墟中被困较久的原因,郎铮至今仍然怕光,王贵芬每提及这件事时,心中仍隐隐作痛——“地震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我真想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留给这些孩子。”震后,每逢儿童节、端午节、春节以及新学期开学等日子里,王贵芬除了捐助善款、购买物品外,还通过网络传送、电话慰问、书信往来、短信鼓励,时刻激励和鼓舞灾区的孩子们,在她和孩子间架起了爱的桥梁。
  汶川地震四年间,王贵芬向灾区孩子汇款、捐物,总价值达36340元,邮费共计2275元。王贵芬与身为小学教师的丈夫虽然工资都不高,还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女儿,但他们依然坚持每月至少拿出500元钱帮助灾区儿童。直至今日,王贵芬一直没有间断对郎铮、白晶莹和北川县小坝乡中心小学这765位孩子们的援助和联系。
  2010年12月21日的《牡丹江晨报》,以《叔叔阿姨,你们能帮帮我吗》为题,报道了照顾重病父亲和奶奶的离异家庭的贫困女孩刘喜洋的感人故事。王贵芬通过媒体找到了刘喜洋,对这个小姑娘说:“我决定做你的妈妈,从此以后我就多了一个大点的女儿,两个女儿一样的待遇,一样的爱。”实现一个孩子没有妈妈的心愿。如今,在王贵芬的帮助下已经走入大学的刘喜洋,最常联系也是“妈妈”王贵芬,王贵芬也会帮助“女儿”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2011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一套《人口》节目,对王贵芬和刘喜洋“母女”进行了专题报道。令人高兴的是,经王贵芬与中央电视台记者联系使王喜洋就读的学院减免了她全部的学杂费,圆了她的大学梦。至此,王贵芬又成了第766个孩子的“爱心妈妈” (责任编辑:宋圆圆)